close
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家中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幼兒,「要和平相處,別吵架了!」
這樣衝突的對話可能時常發生在生活中,讓父母每天都疲於處理。
但是這樣的情況似乎是永無止境的,
讓很多家長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
怎麼孩子那麼容易發生爭吵呢?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媽媽,哥哥搶我的玩具!」三歲的弟弟哭著跟媽媽告狀。
「爸爸,弟弟不讓我玩!」五歲的哥哥也不甘示弱的跟爸爸解釋。
「已經叫你們兩個別吵了,還不聽!」媽媽被吵得很心煩?
「再吵就兩個都處罰!」爸爸附和著媽媽的話。
為玩具的爭吵是家中幼兒最常發生的爭吵起因,而這樣搶奪物品的紛爭,似乎也就像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問題,困擾著父母。

情境二

「為什麼哥哥的比較大塊?」弟弟不平的計較著。
「因為我是哥哥,所以我就比較大塊」哥哥理所當然的回應著。
「不公平啦!」弟弟開始哭鬧。
如果在分配物品或是食物只要稍稍有不公平,
一場世界大戰又即將要展開,明明弟弟就吃不了那麼多。
但是他就是偏偏要跟哥哥拿一樣多的份量。
只要稍有分配不均,爭吵甚至上演全武行。

情境三

「通通都不要吵了!去旁邊罰站」爸爸生氣的對旁邊在吵架的小兄弟說道。
小兄弟倆還想要解釋一點什麼,但是爸爸已經被吵得很心煩,乾脆就叫他們去旁邊罰站,圖個清靜。
從廚房出來的媽媽,把爸爸拉到一旁,輕聲的對爸爸說:
「他們只是在為一些小事情協調,你應該讓他們自己處理的。」
面對家中的幼兒,父母親常常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
對於幼兒因為小小事情起的爭執,到底要不要處理,
有時候反而會成為造成父母親之間看法的衝突,
到時候,小孩已經握手言和了,爸爸媽媽反而開始箭拔弩張。


參、 原因分析

一、 自我中心

三歲左右的孩子其社會發展處於剛起步的階段,無法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
也因為還未脫離自我中心階段,會認為其他人想的都和自己一樣,
將自己的需要放置在第一位,所以再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只會考慮「我」,
並且會要求立即實現,不願意等待,也不肯退讓或是商量。
願望無法滿足的情況之下,於是大戰就開始了。

二、玩具、用品所有權的爭奪

譬如身邊有一大堆的玩具,卻偏要他人手上的那一個,
覺得那個玩具比較好玩(其實可能是別人有不同玩的方式,他卻不自知)。
或霸佔著某一樣或全部的玩具,不肯分享,
還強調﹕「那是我的」、「我還要用」,明示「你不可以動、不可以拿」。

三、幼兒情緒不穩

身體不適或是其他因素使孩子情緒不穩,以致於容易激動,引發衝突。

四、遊戲空間不足

侷限了幼兒遊戲或者佔用到他人的使用空間,引起爭吵。

五、大人的處理不公

不問誰對誰錯,就說年紀大的就應該要讓小的,
使較大的孩子對父母親不公平的處理,心中不滿,
有時氣憤的情緒就會發在弟妹身上,再度引起紛爭。

六、同儕或是玩伴有意或是無意的挑釁。

七、家庭因素

因為家庭問題,可能是父母離婚、父母教養態度過於嚴厲或是鬆散,
以致於幼兒缺乏社會技巧的指導導致人際關係較差。


肆、 建議

一. 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一)先了解原因

吵架不一定就是不好,幼兒不會因為吵架就變的粗暴、具有攻擊性。
也不需要急著替幼兒貼上標籤認為吵架就是壞孩子。
家長應該要先了解上述幼兒可能吵架的原因,不要一眛地責怪或是抓起來就打。
因為這樣不僅無法解決幼兒爭吵的問題,也有可能在不經意之下因為誤解而傷害了幼兒。

(二)有適當宣洩情緒的管道

對幼兒來說,情緒立即的宣洩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須的,
年幼的她們,在情緒處理上,尚未有能力可以壓抑自己的感受,
而且也沒有面子問題,所以即使吵架,也常常一下子注意力又被轉移,
所以也常常看到他們才剛說要切八段,一會又說要去哪邊邊玩,
轉眼之間那些爭吵就像是過眼雲煙一樣。

(三)公平開明的態度,不偏袒任一方

二、解決策略

爭執、衝突是一個讓幼兒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
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最好教育機會,所以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
讓幼兒學習到如何和善地表達意見、尊重她們想法,
同時也了解人和人之間的差異,也養成體諒別人的態度。
並漸漸懂得遵守社會規範。

雖然吵架可以幫助幼兒的社會發展,但是最終父母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兄友弟恭相親相愛,
所以若要預防的時候,建議家長可以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一)不要長篇大論的說教

年幼的孩子還聽不懂大人的教訓,只要告知他的行為是會影響他人或是造成傷害。
同時也應該要示範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和幼兒一起練習,改進社會技巧。

(二)保持冷靜的態度

不要跟著孩子爭吵的熱度火上加油,予以嚴辭制止,
或家法伺候,這或許暫時解決了紛爭,卻無改善的效果。
常受責罰的孩子可能還學會了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別人。

(三)尋求解決之道

在沒有安全或以大欺小的顧慮下,讓孩子吵一吵架,
說出個別的理由及尋求各種解決的途徑,
同時也要讓孩子清楚大人告狀或哭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四)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狀況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忍耐度有限,尚無法自我控制,
等到了小學以後,身心發展更趨成熟時,再教導也還來得及。
若在父母的強制要求下,反易使孩子在過度壓抑情緒,
變得懦弱,易受欺負。

(五)成人秉公處理

需要成人的介入時,必須弄清楚來龍去脈,
秉公處理,不偏袒某一方。

(六)留意處罰地點

留一些面子給孩子,如果要處罰,不要挑選在公共場合,
也在其他人心目中留下了他是個壞小孩的錯誤印象,
因而會嘲諷他、排斥他,使他感到自卑。

(七)適時隔離雙方

必要時暫時隔離爭吵雙方,待雙方冷靜後再尋問爭吵原因。
隔離轉移了注意力,也遠離了爭吵。

(八)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成為一個傾聽者,在發現爭吵的問題是屬於幼兒的時候,父母應該成為輔導者的角色,
以接受的語言去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伍、 反思性問題

一. 當幼兒與手足或是兄弟姊妹之間有爭吵發生的時候,您通常都是怎麼處理的?
如果當孩子哭著說「不公平」的時候,您又會如何跟他解釋您的想法和立場?

二. 您對幼兒爭吵和衝突的看法為何?
除了上述的輔導策略之外,還曾經嘗試過什麼其他有效的方法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ENLAB13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