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第九七七期的天下雜誌有一個很聳動的標題: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
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這個病毒,
名稱為「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
他的症狀可能帶來以下七大負面人格特徵:
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
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感染源附著在父母身上,
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
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媽媽幫我扣扣子!」
「媽媽幫我綁鞋帶!」
「我要餵!」
這樣的對話不斷地出現在貝貝的日常生活中,凡事依賴、不願意自己動手。
而父母也讓貝貝予取予求,所以貝貝到了幼稚園大班了,
還不會自己扣扣子、使用筷子以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而貝貝的父母似乎也沒有警覺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情境二

「你怎麼那麼笨啊!連這一點小事也學不會。」媽媽生氣的拿走了琪琪手上的筷子,換成湯匙。
不希望琪琪把餐桌弄得髒兮兮。
凡事琪琪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的時候,媽媽總是有點沒有耐心,
一看到琪琪做不好,就直接代勞,不願意給琪琪更多嘗試的機會。
久而久之,琪琪自然失去了,學習的慾望,同時,也漸漸養成依賴的心態。
反正沒有做好,媽媽都會幫她處理好。


參、 原因分析

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造就這樣被溺愛的兒童,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 Kindlon的研究結果指出:
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父母,約是在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1955-1979),
這個世代的父母,很容易造成溺愛,原因有三:

1.他們的物質比上一代的豐富
2.孩子生得少
3.有別於以往權威式的教養方式
而在這樣溺愛世代的家庭中,平均家庭的生育數以經由四個下降至兩個。
所以幼兒資源的豐沛性我們可想而知。

肆、 建議

一、 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過去家長都很重視智育的發展,但是有時候都忽略了受用終身的特質就是「獨立性」。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家庭的型態也有所轉變,
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傭人照顧這樣在過去很難想像的教養方式,
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見怪不怪。然而,這樣有別於傳統的家庭型態漸多之時,
幼兒教養的許多問題就會開始衍生。而文中,所提到有關於瑪莉的情況,就是在單親家庭之下,
父親因為事業缺少照顧幼兒的時間,而將孩子交由外傭和長輩照顧。
長期累積下的問題,在猛然驚覺之下,往往要補救都需要再花相當多的時間。
其實孩子需要自己獨立去學會人生必經的路程,就像小雞一樣需要自己破殼而出。
大人所能做的,該是一旁耐心陪伴成長,而替他們做,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
如果這些人生的歷練都由大人代替,孩子沒有學會足夠的功課,
長大之後,則會發生更多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很多是父母無法代替孩子面對的。
因為總不能代替孩子選擇伴侶、生孩子、找工作吧!

二、 解決策略

面對幼兒獨力性不足過度依賴的問題,以下有幾點提供家長做為參考:

(一)「尊重」有助於獨立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援時,
就會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豪」這種最初的自我肯定情感和態度;
反之,則出現否定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
尊重孩子,並給予他熱情的鼓勵和支援。

(二)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在台灣,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多限制的問題比較普遍。
倘若父母極少給一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
孩子醒著時,也常常是抱在懷裏,或讓他們躺在床上,
這種的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
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

其實,我們效法歐美國家的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自由,
讓他自由地在地上爬,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而不要壓抑孩子們獨立性活動的意向,讓他們做一些能力所能及的事,
儘早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換言之,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
而不要代替他,這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原則,
家長的觀念要有所轉換,凡事都代勞,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發展的機會。
當孩子到二、三歲時,就會開始尋求獨立自主的機會,這時,家長應該要積極的指引,
從訓練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一步一步地在這個過程當中,
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而實際上,在幼兒期,自理能力,
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是幼兒主要要培養的獨立性內容。
成長到五、六歲階段,家長對於幼兒的要求也可以再提高一點,
藉此逐步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自主能力和自己動手做的習慣。
零開始,從不會做到會做,從失敗到成功。這是幼兒成長必經的過程,
而我們不要先預期孩子的失敗,也不應該在失敗的時候予以責備,
只要孩子願意去做,我們都應該要鼓勵他,
因為有了適當的鼓勵,孩子就會有產生「我也可以」的動力,
只要他有了自信,他就會願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
而這也是培養獨力的第一步。

(三)責任心的培養

想要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同時也應該重視孩子責任心的養成,
因為獨立性和責任心也是一體的兩面,幼兒想要獨力完成某件困難的工作,
獨立完成的背後,持之以恆做好,也就是所謂的責任心。
而在幼兒工作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擔心他們會犯錯,
關鍵是身為成人的我們必須要協助幼兒面對自己的過失,
讓他們瞭解責任也是包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希望孩子可以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一定要捨得放手讓幼兒學習承擔責任。
因為這樣不僅僅可以訓練幼兒的獨力性,
也才是真正具有教育功能的教養方式。

(四)嘗試讓孩子自己決定

訓練幼兒的獨立性,不僅僅只是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也應該在生活中多一些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讓幼兒決定,像是決定今天上學要穿什麼衣服?
想要去哪裡玩?想要讀哪一本書?這一些有關於幼兒的事情都可以讓他自己做決定。
成人可以放下的權力也不僅於此,
有關於家庭的事情,也能透過家庭會議讓孩子有討論和發表意見的權力,
而以上這些都是培養孩子決力選擇能力的機會。
同時,透過這些活動的參與也可以同時培養幼兒其他良好品質的能力,
如:民主素養等。

(五)幼兒也要學習尊重他人

除了尊重幼兒,同時我們也要教導幼兒尊重他人,就如同案例中的瑪莉,
從小就被外傭照顧的她,對於外傭的態度頤和氣使,對於家境比較寬裕的孩子,
尊重他人,或者是尊重為他工作的人。這樣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六)與長輩的溝通

如果父母親因為工作繁忙,需要將幼兒交給長輩照顧。
或者是家中有長輩同住,往往對於幼兒的教育,兩代之間多少都會有所落差,
長輩往往都淪為幼兒受到責備時的避風港,或者是寵溺幼兒的源頭。
所以在此之下,兩代之間對於幼兒教養的溝通是必須而且重要的。

(七)家長也要堅持

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一個關鍵要注意,那就是家長一定要戰勝自我,
不要一看到孩子哭鬧、求助就心軟妥協,甚而棄械投降,放棄要求;
切記,教育孩子不能聽憑感情用事,必須著眼於孩子的長遠未來幸福,以及終生發展。

最後,父母親在改變管教方式的時候,一定要以溫和漸進的方式進行,
不要突然嚴厲了起來,這樣反而會導致幼兒的反抗或是迷惑,
當幼兒感受到不同於以往的對待方式時,一定會開始有不一樣的反應進行對抗,
而父母面對幼兒的威脅時,也一定要記得堅定立場。
才有辦法在這場溺愛戰爭中獲勝。

伍、 反思性問題

一、如果要採行溫和漸進的方式,讓幼兒知道自己行為的權限,
已經學到很多小技巧的您,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ENLAB13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