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面對家中不止一位幼兒的時候,總是盡可能的希望做到公平的對待,
但是無論再怎樣公平的分配,
有時候會因為資源的不足、或是幼兒的差異,難免會不一樣。
這時候如何處理幼兒的反應,變成了父母也需要學習的一門課題。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四歲的明明總是要求「姊姊有的她也要有」,不管是學才藝、還是上幼稚園,
稍有不一樣就大哭大鬧。媽媽也盡量做到公平,
但是現在一想到姐姐再過半年就要上小學了,媽媽已經開始擔心,
到時候明明也一定會哭著說:「他也要上學,為什麼姐姐有,他沒有?」
想到這邊,媽媽已經開始頭痛。

情境二

「我要大塊一點!」切生日蛋糕的時候,明明這樣要求著媽媽。
「為什麼他的飯飯比較少?我的飯飯那麼多?」對於不喜歡的東西,明明又開始計較。
大明明一歲的姊姊都會禮讓明明,但是四歲的小不點明明卻總是愛計較,不是要多一點,就是要少一點。


參、 原因分析

幼兒會愛計較的原因:

一、擔心失去父母的關愛

在幼兒小小的世界中,父母的愛是她們所關注的全部。

二、始於忌妒心

心理學家指出,在出生的第二年,嬰幼兒就開始會有忌妒的情緒出現。
所以一旦父母的分配不公,很容易就會產生出忌妒的心態。

三、有樣學樣

幼稚園中的同儕或者是家中的兄弟姊妹愛計較,
讓幼兒學會,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樣不合宜的要求方式。

四、 有求必應的結果

只要幼兒要求,父母就會應允。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幼兒凡事愛計較,
只要提出就會得到,這樣的惡性循環。

五、 所得到的關愛或是資源太少

幼兒對自己握有的東西太少,或是其他人擁有他卻沒有的東西斤斤計較。


肆、 建議

一. 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要避免因為資源分配不公,又沒有跟幼兒解釋原因,
造成幼兒有被父母忽略的感覺。
學齡前是建立幼兒信任感的重要關鍵時期,
對於幼兒基本的信任和自我價值感有著重要的影響,
「愛計較」並不是幼兒的階段性現象,並非長大了就會改善。
如上述的例子,四歲的幼兒已經到了可以溝通的階段,
所以家長和師長盡量做到公平之外,
也要讓幼兒理解,為什麼「他有你沒有」「不是所有的東西你都會擁有」這樣的道理。


二、解決策略

(一) 讓幼兒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

面對幼兒愛計較的吵鬧,父母一定要有相當的愛心和耐心來進行勸說或是引導,
當然不是長篇大論的訓誡,而是試著帶領幼兒站在他人的立場,
想一想,「為什麼姐姐要上小學?為什麼他還不能上小學?」
「為什麼姐姐要有國小的制服,他卻不需要?」
讓幼兒了解兩個人不一樣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減少幼兒「想要」的心態。
四歲的幼兒在同理心的發展上,上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更加需要父母循序漸進的引導。

(二)身教大於言教

如果媽媽每次帶幼兒上菜市場,都示範貪小便宜計較一塊錢、兩塊錢,
那麼無疑的就是給幼兒一個最不合宜的示範。
父母是學習幼兒最常學習和接近的對象之一,
所以以身作則仍舊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三)讓幼兒學會分享、體會差異

透過親子共讀,利用繪本或是小故事,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要和人分享?
分享的好處?同時讓幼兒學習體會差異,了解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有所不同,
所以當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

(四)反省是否經常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或者是給孩子的空間太少

因為「沒有」所以才會愛計較,如果家長在有限的能力之內,給孩子充足的資源,
那麼愛斤斤計較的情況,是可以逐漸有所改善。
但是再給予充足資源的同時,別忘了要教導孩子知足惜福的道理。


伍、 反思性問題

一、 思考一下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避免分配不公的情形呢?
如果又再度遇到了不可以避免的爭端,
例如:吃得較少的幼兒,卻搶著要跟兄姐拿到一樣的份量。這樣的情形應該要如何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ENLAB13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