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中的幼兒是一個貼心的寶貝,
但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可以讓家中的幼兒自小學會體貼有同理心。
根據心理學家Hoffman的研究,幼兒期的幼兒思想仍然是相當的自我中心,
但是我們仍是可以透過教育的方法,漸漸養成幼兒替人著想的能力。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妮妮媽媽最喜歡跟鄰居說,妮妮很體貼,
才剛滿四歲就懂得每天在爸爸下班的時候跟爸爸說:
「爸爸,你上了一天班一定很累,妮妮幫你搥搥背」。
幼兒園的老師也常常跟妮妮媽媽說:
「妮妮很貼心,看到老師或者是小朋友需要幫忙,都會不吝嗇的伸出援手」。
妮妮的媽媽知道妮妮這樣的體貼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因為打從妮妮開始對四周的環境有了反應之後,
她就不斷的提醒自己身為媽媽一定要以身作則,才能培養一個善良體貼有同理心的小孩。


參、 原因分析

一個體貼的幼兒可能會具備如下的特質:

一、有一對以身作則的父母

父母用身教替幼兒做了最好的楷模。

二、良好的人際關係

會替他人著想的幼兒,容易受到同儕的歡迎,
在同儕中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強化幼兒的自我同感。

三、同理心涉及了認知和社會發展

這兩部分發展良好的幼兒,容易使孩子迅速獲得資訊,
同時也容易藉著在團體中相互觀摩學習。


肆、 建議

一、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一個具有同理心、體貼的幼兒並非是與生俱來,
而是需要後天的教化養成,所以此時家長所扮演的角色,絕對是相當的重要,
倘若父母只是一昧地要求幼兒要體貼、要自律,
而自己卻沒有成為幼兒的行為表率,
那麼又有何立場要求孩子要有一顆體貼人的心。


二、解決策略

(一)讓孩子學會自律

三到四歲的幼兒自律概念已逐漸增強,
這種概念包括來自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重視和周遭環境對自己肯定的影響。
倘若父母加強孩子這種自律概念,並且努力增強,
如此一來可以讓他成為一個自律的孩子,孩子自律就會讓別人覺得貼心。
例如:孩子在吃過點心或用餐後,懂得自己收拾杯盤餐具就會讓父母覺得貼心;
孩子玩過玩具會自動收拾整齊,也會讓父母覺得貼心。

(二)提供幼兒目標

父母有時候會對孩子有著不適當的期待,甚至超越了孩子自身發展階段的能力,
父母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替自己的孩子訂定一個合適的目標,
盡量給予鼓勵和提醒,引發自動自發的動機,讓幼兒知道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
至於在幼兒能力範圍之外的目標,則不用勉強,
以免因為失敗而讓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同時也適時地給予另外的機會,讓幼兒多作嘗試。

(三)增加幼兒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目前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或獨生女,在缺乏兄弟姊妹的陪伴下,
減少讓孩子學習替別人著想的機會。所以應盡量找機會讓孩子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相處、玩樂,
多點人與人互動的機會,觀察別人的需求與反應、學習分享或幫忙,
加速孩子社會行為的發展。同儕互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學習,
這樣的社交經驗可以讓幼兒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並且體會在一個團體中會有各種不一樣個性的朋友,
幼兒在團體中的角色常常會變換,
而這種雙方互動的經驗也可以讓幼兒學會如何關心他人的感受、替人著想。

(四)以身作則

要求幼兒的同時,家長也應該要好好地檢視自己對待的態度,
有沒有隨著心情,遷怒他人或者是幼兒?
有沒有時時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周遭人、事、物的關心。
潛移默化是教導孩子最好的方式,
一對貼心的父母親,想必會教養出一個貼心的孩子。

伍、 反思性問題

一 、很多人都覺得幼兒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親愛的家長您過去認為貼心的孩子是可以培養的嗎?
從您過去的經驗中,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可以教導孩子學會體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ENLAB13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