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要當一個有禮貌的乖寶寶!」常是家長叮嚀家中幼兒的話。
一個有禮貌的小孩,往往也都會獲得大家的稱讚和喜愛。
但是,禮貌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而是必須要透過教導或是潛移默化。
您是否經常苦惱帶孩子出門聚餐,他卻不會主動向他人問好呢?
您是否發現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卻不願意主動道歉呢?
這什候您該怎麼辦呢?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強強!看到阿姨要打招呼啊!」媽媽不好意思的要四歲的強強開口叫人。
強強不說話就是不說話,甚至還把頭撇到一邊去。
媽媽脹紅了臉,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過失敗,
連打招呼這種大家認為最基本的禮貌,強強都不願意去做。

情境二

「小雅!拿其他小朋友的東西,要問過人家。」
五歲的小雅總是恣意而為,看到自己喜歡的貼紙或是玩具放在桌上,
問也不問地就拿走,老師和爸爸媽媽已經跟她說了很多次了,也看不見成效。
講這是「禮貌」,小雅對於「禮貌」兩個字似乎也似懂非懂。

情境三

「媽媽,為什麼說請、謝謝、對不起就是有禮貌的小孩?」
小芳不解為什麼大家都說好寶寶一定要說請、謝謝、對不起,不這樣說就是壞寶寶嗎?
「 因為這樣大家才會喜歡你啊!」媽媽回答道。
「 那小芳不這樣說的話,就會變成壞孩子嗎?」小芳說出了她的疑惑。
媽媽一時之間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才好。


參、 原因分析

可能造成孩子沒有禮貌的原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

父母長輩太過寵溺、自小讓幼兒予取予求,同時也沒有灌輸禮貌的觀念。養成幼兒目中無人的壞習慣。

二、 缺少同儕相處的機會

無法讓幼兒從和他人的相處之中,了解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尊重的道理,缺乏同理心。

三、 身教

父母所營造出的環境,以及幼兒日常的生活之中缺少學習的榜樣,
甚至父母本身就做了不良的示範,讓幼兒有樣學樣。

四、 天生氣質

天生就容易怕生跟害羞。


肆、 建議

一. 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一)讓幼兒體會「禮貌」的真正內涵

幼兒知道有禮貌可以得到稱讚,有禮貌才會受人喜歡。
但是卻不會知道「有禮貌」的行為之下,
所代表的另一層意涵是「在人際場合中,不能只顧自我利益,必須兼顧他人需求,且要以他人需求為重,來約束自我行為」。
所以,讓我們從幾個有禮貌的行為來思考,
例如: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和問候、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吃飯、喝湯不發出聲音等,
父母也應該要由上述的角度進行思考,
讓幼兒可以將禮貌當成生活中再也自然不過,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可在三個層面培養孩子「有禮貌」的習慣:

1、「認知方面」-能覺察和意識到他人需求,亦即「觀點取替」的能力。
2、「情意方面」-能有「體貼」他人的心。
3、「技巧方面 」-禮貌是一種習慣,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
  
二、解決策略

(一)親子共讀

藉由童書或是繪本的情節,讓幼兒學習推論他人想法。

(二)製造相關經驗

培養幼兒貼心、重視他人需求的態度方面,首先應讓幼兒親身經歷。
因此,父母需要隨時關照孩子情緒,適時給予孩子溫暖擁抱和安撫言語,
在孩子有親身體驗後,才會了解自己需求被尊重與滿足的感覺,
也才能體會貼心和表現貼心的行為。

(三) 「觀點取替」能力的培養

要讓孩子了解生活中很多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尊重他人需求的表現。
例如: 坐公車禮讓座位給需要的人。
孩子若能慢慢建立這種認知,就比較能夠以尊重他人需求的角度為出發點,來實踐生活禮儀。
當然,從孩子的自身需求談起,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來解釋,會更容易讓孩子理解。

(四)鼓勵並且讚許有禮貌的行為

可在孩子(或他人)表現出有禮貌的行為時,讚許孩子(或他人)的行為。
然而,讚許的方式是具體說出孩子會體貼他人感受,
並幫助他人,把利益他人的價值具體描述出來。
例如:當孩子主動向長輩打招呼的時候,可稱讚孩子有禮貌看到長輩會打招呼,
尊敬長者是因為他們年紀和經驗都很豐富,應該以尊敬的心看待長輩。
透過孩子可了解的語彙,去解釋孩子行為的意義,
如此可以更具體地幫助孩子去體會他人感受和了解體貼別人的具體行為。

(五)父母應以身作則

年幼的孩子最擅長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有樣學樣。
因此,除了境教、父母的身教就格外重要。
當祖父母在前,父母對祖父母的態度,就是最好的典範。
身教的概念雖然眾所皆知,但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忽略自己行為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例如:我們會要求孩子看到長輩要叫人、說話要恭敬,
但自己對長輩的說話方式卻是責難的,或是對新聞報導的事件做評論時,
脫口而出些不尊重他人的語彙,這些相反矛盾的訊息,對幼兒而言,是相當混淆和無所適從的。
因此,身教雖看似簡單易懂,但卻處處皆須留意。

(六)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禮貌

上述皆由認知和情意的角度來培養幼兒禮貌外,
對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建議可以透過以下遊戲的方式來培養:

1. 我要和你打招呼

針對一歲的幼兒,父母可做些簡單的遊戲,
例如:「打招呼遊戲」,讓玩具熊和幼兒輪流揮手、稱呼名字、道早安、揮手說再見等招呼行為,
重複地玩,孩子會喜歡這種遊戲的節奏感,並能了解行為順序,
對其日後見到大人間的招呼行為,也能幫助了解其意義。

2. 唱遊與角色扮演

針對二至三歲幼兒,父母可一起聽和唱有關打招呼的兒歌,
每天早上與玩具熊打招呼、共讀時與角色人物打招呼,
或和孩子一起玩招待玩具熊來作客的辦家家酒遊戲等。
有禮貌就是一種貼心行為,貼心的孩子一定都有禮貌。
要讓孩子了解禮貌行為背後的精義,並非只是在表現行為,而是在於那顆體貼別人的心。

伍、 反思性問題

一.禮貌是可以教出來的,親愛的家長,你是否有教幼兒有禮貌的好方法?
您認為禮貌對幼兒來說有多重要?

二.家長在挑選親子共讀的書籍時,是否曾經就幼兒的禮貌行為或改善其他問題行為做為選書的標的呢?
您是怎麼做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ENLAB13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