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好不容易準備一頓佳餚,餐桌上擺滿琳瑯滿目的菜色,
孩子卻一樣一樣的拒絕吃,這樣的行為是否讓您感到很頭疼呢?
貳、 情境
情境一
四歲的琪琪在餐桌上,又開始跟爸爸說:「我不想吃這個魚、這種肉,還有這樣菜跟那個湯…」
待琪琪說完她不想吃的東西後,爸爸看著滿桌的飯菜,
便對琪琪說:「不想吃沒關係,但這是媽媽辛苦為我們準備的,你可以每樣只吃一點點就好了。」
只見琪琪開始哭吵著說:「我不吃、不吃,就是不要吃。沒有一樣像洋芋片一樣好吃,所以我不要吃…」
爸爸好言相勸琪琪卻不聽,弄得爸爸只好搬出愛的小手,
脅迫琪琪把碗裡的飯菜吃下…
情境二
「安靜,說過吃飯的時候不許說話,要我說幾次你們才清楚呀」
爸爸一臉嚴肅的跟琪琪說,原本興高采烈想找爸爸聊天的琪琪,
話到嘴邊全都吞進肚裡,吃進嘴裡的菜讓她覺得一點都不美味,不想繼續吃…
參、 原因分析
一. 零食取代正餐
市面上的零食大多高糖高熱量,幼兒對於零食選擇不具判斷力,
只要是喜歡吃的,父母大多會買給幼兒。零食的供給,無形中造成幼兒在餐前肚子餓時,
會不自覺的食用,待正餐時間一到,肚子已經被零食餵飽,便沒有胃口吃正餐了。
二. 父母本身的飲食習慣示範
父母需注意自身在用餐時,是否對於食物表現出明顯的好惡。
例如:「怎麼今天又有青椒了,我不喜歡吃,不吃這個…」
父母無意識的說出自己對食物的喜好,一同在桌上用餐的孩子接收到來自父母挑食的訊息,
無形中也養成對於不喜歡的食物,可以選擇不吃的習慣。
所以,當孩子出現挑食的情形時,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常在孩子面前說自己不喜歡吃什麼。
三. 烹調技術的影響
孩子的味覺不若大人,對於口味過重(如:酸、甜、苦、辣、油、鹹…)的食物,
接受度可能不高。
在烹調時應注意到孩子對於料理的口味程度,
若家裡的飲食偏重某些口味,可能要做適度的調整。
四. 用餐環境
注意家裡的用餐環境是否帶給孩子壓力,讓孩子用餐時感到懼怕而沒胃口。
當孩子每次出現挑食情形時,父母若總是以斥責的方式回應孩子,
對於孩子的心裡會造成用餐的壓力,挑食的情形不但不會改變,
反而會更害怕吃飯。也需注意,用餐的時間,是否讓其他事物取代餐桌用餐。
例如:為了讓孩子順利用餐,便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最後孩子的注意力都被電視螢幕吸引,對於碗裡的美味佳餚一點興趣也沒有。
肆、 建議
一. 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當孩子挑食時,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平靜的釐清每一次孩子挑食的主因。
不要急著讓孩子把這頓飯吃完就好,逼著孩子把飯吃完,下一餐還是得逼著孩子用餐。
孩子的食量小,不要央求他的進食量多,學齡前的孩子飲食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在烹煮食物時,必須留意孩子對於食物的味覺反應會影響到孩子的用餐意願,
孩子的味蕾敏感,給予的食物不可太刺激。
二. 解決策略
(一) 點心零食的限制
對於喜歡在正餐前吃零食的孩子,父母應控制給予的零食,
並替孩子篩選低熱量低糖的零食。
並且跟孩子討論生活中可以吃零食的時間,在餐與餐之間,孩子若因肚子餓想吃零食,
則與孩子討論該吃多少的量,不要將零食的食用權全部交給孩子自己決定,
父母應適度的介入。正餐前的一個半小時最好不要讓孩子有機會吃零食,以免引響食慾。
(二) 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
用餐時間訓練孩子在餐桌上把餐點用完才可離席,同時父母或家人要與孩子一同用餐。
用餐過程中可由大人主動與孩子聊些輕鬆愉快的話題,
讓孩子在一個較放鬆沒有壓力的心理狀態用餐。
(三) 讓幼兒當小幫手
對年紀較大的幼兒,可請他們在料理時幫忙一些簡單的事情,
例如:用甜豆等裝飾白飯,以增加幼兒的參與感。
(四)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自身對於食物的喜好,不可明顯的在孩子面前表態。
為了孩子均衡飲食著想,父母對於各類的菜餚應該做良好的示範,
即使餐桌上有某道菜餚是自身不愛的,
仍不可說出來讓孩子知道,最好在用餐中也食用一些。
即使無意中說出自己不喜歡該種菜餚,也要食用一些,
並且告訴孩子,即使不喜歡,但為了身體健康,還是要吃。
(五) 富變化的食材引起注意
學齡前的孩子對於新奇的事物往往較感興趣,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
可以將食材的樣貌做些不同的改變引起孩子的興趣。
或者是將孩子排斥食用的食物,混和在孩子喜歡的食物中一起烹煮,
在孩子未發覺的情形下讓他食用。
伍、 反思性問題
一.您家裡的用餐氣氛如何?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在怎樣的情境下,胃口會比較好呢?
二.孩子不吃飯的時候,您是否會遷就他的行為?
例如拿他喜歡吃的餅乾代替正餐或者是讓他邊吃邊玩呢?
後來真的改善不吃飯的行為了嗎?
- Jan 21 Mon 2013 13:32
「我只要餅乾糖果,不想吃飯」─如何處理孩子不享用正餐的問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