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楚瑛
壹、 引言
孩子有其天生地生理發展順序,
因此他們在行動及能力上自然地也會遭受到發展未成熟的限制,
而無法獨立完成某些工作。
然而,每當家中小寶貝說:「我不會!你幫我!」時,
究竟他是真的不會,還是故意不會,
到底要不要幫忙他呢?
有時,還真叫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該如何是好?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仔仔!畫恐龍好不好?」
「我不會!」
「仔仔!試試看自己把積木放上去好不好?」
「我不會!」
仔仔已經四歲了!但他總是說:「我不會!我不會!」這讓媽媽開始覺得很擔心!
情境二
「媽媽!你看我畫的畫!」仔仔興高采烈的拿出今天在學校畫的畫跟媽媽分享!
「喔!為什麼這邊這麼多空白!為什麼這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皮膚是皮膚色你知道嗎?」
媽媽看了仔仔的畫,開始劈哩啪拉的給仔仔建議……
情境三
「仔仔!媽媽現在有點忙!你自己先穿一下鞋鞋!」
「我不會!」
「仔仔!媽媽平常都有教你怎麼穿,今天媽媽很忙,你幫媽媽的忙自己穿好不好?」
「我不會!你幫我!」
仔仔索性就賴在地上等媽媽來幫他的忙!!
參、 原因分析
一、專制權威型的管教方式
若父母的管教方式為專制權威型,並且對於幼兒有過度的期待與要求,
給幼兒高度的壓力,使得幼兒遭遇的挫折多,責備的多,
往往容易讓幼兒失去對自我的信心,易否定自我價值,
因此幼兒容易退卻、退縮,不相信自我能力,害怕被否定。
而情境一與二中的仔仔即可能為此因素。
二、期望得到父母的讚賞
上述情境中仔仔興高采烈的拿出畫想與父母分享,
而父母所給的建議也是期望仔仔能越畫越好,然而對孩子而言,
他期望的是與父母分享,並得到讚賞,
然而仔仔父母的反應容易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西方文化中的父母將愛與鼓勵掛在嘴邊,不吝於稱讚自己的孩子;
東方文化中的父母較羞於表達自己的對孩子的愛及感覺,
教養觀傾向「不罵不成才、不打不成器」,較少用鼓勵的方式去教養孩子,
因此容易導致幼兒欠缺信心與自信。
情境二中的仔仔極可能在此情況下產生。
Erikos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指出一至三歲為活潑自動vs羞愧懷疑,
此階段的幼兒若能「自主」:自己吃飯、穿衣,
那麼幼兒將會自我肯定,相對的若無法達到自主的能力,那麼他將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覺得羞愧。
因此若父母的教養方式為太過溺愛幼兒,幼兒從小父母就包辦了所有的事,
導致幼兒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對自我的肯定,
那麼幼兒容易發生上述退縮、否定自我能力的行為。
因此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過度保護幼兒,
凡事都為幼兒準備好,那麼將很容易剝奪了幼兒練習自主的機會,
如此ㄧ來幼兒將會變的退縮,
當哪天父母想要放手讓幼兒自己練習時,幼兒已缺乏對自我的信心。
三、與環境間交互影響
班度拉曾提出的交互決定論,認為幼兒行為以及環境間的關係是交互雙向影響的,
如同當幼兒表達我不會時(幼兒行為),
父母(環境)便著急的幫幼兒將事情做好,
久而久之,幼兒便了解只要他表達我不會,他就可以不用作事情,
事情將會另外有人幫他處理。
因此當幼兒表達我不會時,牽涉到幼兒的意願,
幼兒是真的缺乏能力亦或者只是單純的不想工作,
這都是需要父母親觀察及思考的焦點。
當父母在面對情境三的幼兒時,需仔細思考是否意願的問題。
肆、 建議
一、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一)正面肯定
父母應以「正面肯定」取代「負面責備」,
要將眼光及焦點放置幼兒「好的」行為表現上,
並給予認同。父母要主動放大幼兒的好行為,並給予鼓勵,
以建立幼兒的自信心,進而激發幼兒的自我激勵。
鼓勵不可漫無目的,須具體的說出幼兒的好行為為何,
並給予肯定,如:當幼兒畫了一張畫,用了許多豐富的顏色,
那麼父母可以告訴幼兒說:「你畫的這張畫,用了許多顏色,看起來好豐富、好多色彩,我很喜歡!」
在情境一、二中,父母都需要有此想法。
(二)適當的期待
零到五歲幼兒的學習都尚在摸索中,而這段時期的教育就好比建築物打地基般相當的重要,
如果孩子能在這五年中得到充分的照顧及滿足,
那麼他們將能自信的持續發展;相對的這段時期都在挫折及困擾中度過,
那麼他們將持續生活在挫敗中。
因此父母需同理理解此階段的幼兒能力,並給予適當的期許。
二、解決策略
(一)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期的孩子正值學習探索的年紀,父母應放手讓幼兒進行探索學習,
從原本「主導」的角色轉為「協助」的角色,
父母可以在一旁鼓勵幼兒自行練習進食、穿衣,並不定時給予肯定鼓勵,
而當幼兒退縮、無法完成時,父母可以在一旁協助引導,
當幼兒完成時,再給予大大的肯定,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
(二)正面鼓勵
父母要主動放大幼兒的好行為,並給予鼓勵,以建立幼兒的自信心,
進而激發幼兒的自我激勵。
而鼓勵不可漫無目的,需具體的說出幼兒的好行為為何,並給予肯定。
(三)愛要大聲說
父母對於幼兒的愛要勇於表達,除了言語口頭上的表達外,
父母也可以主動擁抱孩子,藉由擁抱傳遞父母的愛。
(四)給予幼兒適當的責任
雖然幼兒年紀尚幼,但家長可以適時且適當的請幼兒擔任一些簡單的工作,
讓幼兒了解自己是有能力的,進而建立自信心。
例如:讓幼兒用抹步擦拭餐桌、擺放碗筷等簡易工作。
(五)身教
父母是幼兒一出生就緊密建立依附關係的夥伴,也是幼兒模仿學習的指標,
因此父母要做好身教,當面對挫折困難時,
父母所表現出的態度、行為都會是幼兒學習的目標,
因此父母需要身體力行的做好榜樣。
(六)漸進式的獨立
陪幼兒一起做,慢慢放手給他自己完成。
伍、 反思性問題
一、生活中,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試著讓幼兒獨立完成?
二、對於幼兒學習自主,您是抱持著何種態度呢?是給予空間和時間慢慢探索?還是為了省時間「幫」他完成?
壹、 引言
孩子有其天生地生理發展順序,
因此他們在行動及能力上自然地也會遭受到發展未成熟的限制,
而無法獨立完成某些工作。
然而,每當家中小寶貝說:「我不會!你幫我!」時,
究竟他是真的不會,還是故意不會,
到底要不要幫忙他呢?
有時,還真叫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該如何是好?
貳、 故事情境
情境一
「仔仔!畫恐龍好不好?」
「我不會!」
「仔仔!試試看自己把積木放上去好不好?」
「我不會!」
仔仔已經四歲了!但他總是說:「我不會!我不會!」這讓媽媽開始覺得很擔心!
情境二
「媽媽!你看我畫的畫!」仔仔興高采烈的拿出今天在學校畫的畫跟媽媽分享!
「喔!為什麼這邊這麼多空白!為什麼這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皮膚是皮膚色你知道嗎?」
媽媽看了仔仔的畫,開始劈哩啪拉的給仔仔建議……
情境三
「仔仔!媽媽現在有點忙!你自己先穿一下鞋鞋!」
「我不會!」
「仔仔!媽媽平常都有教你怎麼穿,今天媽媽很忙,你幫媽媽的忙自己穿好不好?」
「我不會!你幫我!」
仔仔索性就賴在地上等媽媽來幫他的忙!!
參、 原因分析
一、專制權威型的管教方式
若父母的管教方式為專制權威型,並且對於幼兒有過度的期待與要求,
給幼兒高度的壓力,使得幼兒遭遇的挫折多,責備的多,
往往容易讓幼兒失去對自我的信心,易否定自我價值,
因此幼兒容易退卻、退縮,不相信自我能力,害怕被否定。
而情境一與二中的仔仔即可能為此因素。
二、期望得到父母的讚賞
上述情境中仔仔興高采烈的拿出畫想與父母分享,
而父母所給的建議也是期望仔仔能越畫越好,然而對孩子而言,
他期望的是與父母分享,並得到讚賞,
然而仔仔父母的反應容易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西方文化中的父母將愛與鼓勵掛在嘴邊,不吝於稱讚自己的孩子;
東方文化中的父母較羞於表達自己的對孩子的愛及感覺,
教養觀傾向「不罵不成才、不打不成器」,較少用鼓勵的方式去教養孩子,
因此容易導致幼兒欠缺信心與自信。
情境二中的仔仔極可能在此情況下產生。
Erikos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指出一至三歲為活潑自動vs羞愧懷疑,
此階段的幼兒若能「自主」:自己吃飯、穿衣,
那麼幼兒將會自我肯定,相對的若無法達到自主的能力,那麼他將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覺得羞愧。
因此若父母的教養方式為太過溺愛幼兒,幼兒從小父母就包辦了所有的事,
導致幼兒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對自我的肯定,
那麼幼兒容易發生上述退縮、否定自我能力的行為。
因此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過度保護幼兒,
凡事都為幼兒準備好,那麼將很容易剝奪了幼兒練習自主的機會,
如此ㄧ來幼兒將會變的退縮,
當哪天父母想要放手讓幼兒自己練習時,幼兒已缺乏對自我的信心。
三、與環境間交互影響
班度拉曾提出的交互決定論,認為幼兒行為以及環境間的關係是交互雙向影響的,
如同當幼兒表達我不會時(幼兒行為),
父母(環境)便著急的幫幼兒將事情做好,
久而久之,幼兒便了解只要他表達我不會,他就可以不用作事情,
事情將會另外有人幫他處理。
因此當幼兒表達我不會時,牽涉到幼兒的意願,
幼兒是真的缺乏能力亦或者只是單純的不想工作,
這都是需要父母親觀察及思考的焦點。
當父母在面對情境三的幼兒時,需仔細思考是否意願的問題。
肆、 建議
一、父母心態上的調整
(一)正面肯定
父母應以「正面肯定」取代「負面責備」,
要將眼光及焦點放置幼兒「好的」行為表現上,
並給予認同。父母要主動放大幼兒的好行為,並給予鼓勵,
以建立幼兒的自信心,進而激發幼兒的自我激勵。
鼓勵不可漫無目的,須具體的說出幼兒的好行為為何,
並給予肯定,如:當幼兒畫了一張畫,用了許多豐富的顏色,
那麼父母可以告訴幼兒說:「你畫的這張畫,用了許多顏色,看起來好豐富、好多色彩,我很喜歡!」
在情境一、二中,父母都需要有此想法。
(二)適當的期待
零到五歲幼兒的學習都尚在摸索中,而這段時期的教育就好比建築物打地基般相當的重要,
如果孩子能在這五年中得到充分的照顧及滿足,
那麼他們將能自信的持續發展;相對的這段時期都在挫折及困擾中度過,
那麼他們將持續生活在挫敗中。
因此父母需同理理解此階段的幼兒能力,並給予適當的期許。
二、解決策略
(一)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期的孩子正值學習探索的年紀,父母應放手讓幼兒進行探索學習,
從原本「主導」的角色轉為「協助」的角色,
父母可以在一旁鼓勵幼兒自行練習進食、穿衣,並不定時給予肯定鼓勵,
而當幼兒退縮、無法完成時,父母可以在一旁協助引導,
當幼兒完成時,再給予大大的肯定,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
(二)正面鼓勵
父母要主動放大幼兒的好行為,並給予鼓勵,以建立幼兒的自信心,
進而激發幼兒的自我激勵。
而鼓勵不可漫無目的,需具體的說出幼兒的好行為為何,並給予肯定。
(三)愛要大聲說
父母對於幼兒的愛要勇於表達,除了言語口頭上的表達外,
父母也可以主動擁抱孩子,藉由擁抱傳遞父母的愛。
(四)給予幼兒適當的責任
雖然幼兒年紀尚幼,但家長可以適時且適當的請幼兒擔任一些簡單的工作,
讓幼兒了解自己是有能力的,進而建立自信心。
例如:讓幼兒用抹步擦拭餐桌、擺放碗筷等簡易工作。
(五)身教
父母是幼兒一出生就緊密建立依附關係的夥伴,也是幼兒模仿學習的指標,
因此父母要做好身教,當面對挫折困難時,
父母所表現出的態度、行為都會是幼兒學習的目標,
因此父母需要身體力行的做好榜樣。
(六)漸進式的獨立
陪幼兒一起做,慢慢放手給他自己完成。
伍、 反思性問題
一、生活中,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試著讓幼兒獨立完成?
二、對於幼兒學習自主,您是抱持著何種態度呢?是給予空間和時間慢慢探索?還是為了省時間「幫」他完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